一、
为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和中日教育交流以及恢复政府间留学生交流的40周年,在华东师大日本校友会的倡导下,由华东师大与日本一般财团法人日中亚细亚教育医疗文化交流机构共同举办的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日本大学联合办事处揭牌仪式”,于 10月26 日在华东师大举行。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年度中重温和平条约精神,巩固政治基础,拓展友好合作,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常轨道,取得新的发展并行稳致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教育界的交流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维护两国关系健康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大会以“新时代中日教育研究交流与人材培养”为主题,中日两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过去四十年间两国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回顾,共同探讨了如何应对加速的教育国際化,如何改革日本留学入学考试制度,展望未来,中日两国在教育研究、师生互访、培养下一代的领域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日本国文部科学大臣柴山昌彦,给大会分别发来了贺词和贺电,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片山和之亲临会场祝贺。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罗国振教授主持,东京大学,早稻田,上智,武藏野,帝京,津田塾等日本的知名高校和国内的华中师大,同济,复旦,上海市大等近百名学者和学生出席了这一场别开生面的纪念学术研讨会。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教育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期,伴随着遣隋使、遣唐使掀开了日本留学中国的历史; 一百多年前,为了寻求变法图强的“真谛”,大批的中国青年学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留学日本之路;四十年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新一轮赴日留学的高潮再次掀起,中日留学交流也已从单向流动迎来双向交流的新时代。到现在为止,近40年时间,在日本留过学的中国留学生超过百万人,而在中国留过学的日本留学生达到24万以上。双方互为最重要的留学目的国。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是日本国际学生的近一半,独占鳌头。
这次会议的主办方华东师范大学李志斌副校长在欢迎词中说到: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余年中,在与邻国日本的教育交流方面,华东师大始终走在前列,引导潮流。从上世纪70年末开始,华师大就积极寻求与日本的大学合作交流。迄今为止已经和北到北海道大学,南到九州大学的50余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创建,是华东地区建立较早的日语专业之一,40多年来华东师大的日语专业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在日本工作和学习的华东师大校友有好几百人,有在东京大学、早稻田等世界知名大学任教授的,也有活跃于日本经济界的。现在在日华人办的公司中,有几个大的公司上市了,其中有两家华东师大校友创办的,在日本经济界有很大影响。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这40年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4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40年、是日本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40年。在这期间,世界、中国、日本都发生了居大变化,但是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丽娃河畔庆祝中日教育交流40周年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到时光如白驹过隙。有很多曾经为中日教育交流做出过贡献的先生都先后离开了我们,在纪念教育交流40周年之际,我们对他们倍感怀念。然而,40年间中日教育交流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两国青年间的人文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在会上作了题为《一带一路与中日教育交流》的主题报告。他在回顾了近年来中日友好发展的历史后指出,从长远来看是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以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一带一路”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发展或地区发展战略。正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示的那样,“一带一路”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新世界,是一个将全球纳入视野的宏伟愿景。我们还了解到“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实务层面运转的阶段。“一带一路”既是一个在实务层面运转的项目,同时也是覆盖全球的宏伟愿景。这一视角对于我们思考问题尤为重要。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今后国际关系和企业发展将受到巨大影响。从现实看,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加强合作,包括在第三地展开合作,找出双方存在和汇聚共同利益的合作领域,尽力使各方利益最大化而不断努力。当然,在考虑这些短长期的合作进程时,不仅要关注对方的关切,也应兼顾各方的诉求和利益,这样才能使合作长期化、持续化和利益化,为推进和稳固中日关系作出贡献。他倡议,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今天,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当前中日关系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目前日本对于“一带一路”的理解还不够充分。有的日本媒体一味报道担忧和反对,刻意避开宣传报道中国的发展。对于教育界而言,正确理解“一带一路”将是一项重要工作。
东京大学教授,博导,陶行知研究专家牧野笃的《全球视野下的日中教育研究交流--日中教育交流随想》的基调演讲,从一个老留学生的立场出发,他回顾了自己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留学的经历后指出;留学就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现在的留学生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都不一样,是一种完全新颖的留学生,除了年龄呈现低龄化外,整个思维和行为方式都不同了,他们中有不少人因为不堪祖辈,父辈的“沉重”期待,从那种无形的“沉重期待压迫”下逃到日本来的。以前日本政府的留学生政策是以国家利益为主的单方面的接收,而且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以个人为对象,接收和送出并存放入新时期。为此,我们已经不能再继续使用“留学生・日本人学生”这么一个概念了,问题也就不再是日本大学的教育应该使用哪国的语言即「国語」来进行的了,我们要帮助留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独立。这应该成为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指标,而绝非是单纯的在大学课堂里用英语授课。
在两天的研讨会中,武藏野大学西本照真,早稻田大学的新保敦子,京都外国语大学的由井纪久子及华东师大的黄欣,沈晓敏,吴遵民,华中师大的熊淳等多位老留学生都纷纷回顾自己留学的经验,对日中亚细亚教育医疗文化交流机构最高顾问,日本文部科学省原副大臣铃木宽提倡的“日中恩师项目”的概念表示赞同。“日中恩师项目”就是中日留学生各在对方的大学与指导自己的恩师相遇,以诚相待,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这种带着各自的国家互相间的师恩加深, 积累成师徒关系,这将不仅是留学生本人人生中最重要的财产,同时也是两国、亚洲和世界的共同财产。资深日本留学教育评论家陈小牧,早稻田大学研究员王智新,著名教育学者吴遵民对中国教育改革,日本留学制度及日本留学生招生考试制度等进行了批评和分析,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为了更好地推动亚洲复兴,“一带一路”已登上历史舞台,强劲的东风正催促我们中日教育界,应为谋求亚洲的的复兴而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两国专家学者一致呼吁,应该重视跨文化教育交流的独特作用,两国教育界需要加大交流和互动,扎实开展务实可行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如互派留学生等。百年树人,教育在夯实民意基础,确保中日关系行稳致远方面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很难想象二个缺乏相互认知,没有相互理解的邻国能做到友好相处。两国教育界要更进一步扩大交流和互动,对阻碍交流的各项因素要加以排除或淡化,推动中日教育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一个更加根本性的举措。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的发达,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拓宽,有价值的信息与虚假新闻也鱼龙混杂。情绪化、简单化导致的与民粹主义思潮相伴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时常成为干扰中日关系理性、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成为绑架民意,削弱民众互信的顽固力量。如何进行正面教育,克服教育界的商业主义、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中日乃至亚洲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是摆在我们两国教育界的重大课题。为此,今后我们要更好地加强合作,创建日中/亚洲学园,要一起学习,一起创造, 一起进行选拔,一起制作课程, 一起颁发学历证书。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的同时,由中日政府间组织的留学生交换项目也在持续升华中,近年以私费留学为主的留学生互相往来在不断增加。日本全国近三十万外国人留学生中中国学生占了半壁江山,而中国则成了日本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国度。但是由于日本大学在招生本科生的体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致使中国学生在申请上仍面临重重障碍。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中日之间对日本留学认识的温度差。18世纪中叶,张之洞曾有国个论所提出的“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考,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他的主张既表达了中国人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迫切感,又考虑到了派遣学生留学日本的诸多具体方便——“同文、同种、省费”。时隔一个世纪后,这种把状况基本没有改变,正因如此,这次活动主办方之一的“日中亚细亚教育医疗文化交流机构”自2014年起,在中国举办实现新型日本大学留学的招生制度。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将此信息逐步宣讲扩散的同时,也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推进教育交流事业,并准备将本事业扩展到全国。
当前日中关系正处在好转的势头之中,但是相互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依然悬而未决。如何定位面向下一个“40年”的日中关系,如何在更为制度化的框架下寻求两国共识,如何在两国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中找到折中点,如何共同对全球开放经济体系做出贡献,这些除了我们继续努力外,还不要忘了邓小平副总理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时的一句名言:“下一代总比我们聪明,一定会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这个下一代的培养的重任应该由我们教育界来承担。现在一带一路的强劲东风正催促我们中日教育界,必须加快速度,为谋求亚洲的的复兴而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两国专家学者一致呼吁,应该重视跨文化教育交流的特殊作用,两国教育界需要加大交流和互动,扎实开展务实可行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如互派留学生,学分互认等。百年树人,教育在夯实民意基础,确保中日关系行稳致远方面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很难想象二个缺乏相互认知,没有相互理解的邻国能做到友好相处。两国教育界要更进一步扩大交流和互动,对阻碍交流的各项因素要加以排除或淡化,推动中日教育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一个最根本性的举措。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的发达,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拓宽,有价值的信息与虚假新闻也鱼龙混杂。情绪化、简单化导致的与民粹主义思潮相伴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时常成为干扰中日关系理性、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成为绑架民意,削弱民众互信的顽固力量。如何进行正面教育,克服教育界的商业主义、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中日乃至亚洲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是摆在我们两国教育界的重大课题。
会议期间,有6所日本大学分别与华东师范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和学生交流协议书,一般财团法人中日亚细亚教育医疗文化交流财团与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也签署了相互合作交流的框架协议。还公布了组建“亚洲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委员会”的计划。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長、上海教育学会会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尹后庆,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姜海山,四季教育集团CEO田培庆,上海市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永明等都出席了会议,并先后发了言。会上还宣布,为进一步推动中日两国中学生交流,专门启动了日中数读对抗赛、模仿动漫人物的造型大赛,并分别由四季教育集团副总裁王璐和东之星专修学院的谭强伟董事长作了说明。会后还举行了日本大学留学展,来自上海及上海市附近地区的数百名高中生,参观了展览,与日本大学的校长,教授作了互动。
2018.10.28